文|云初股票配资公司网站
编辑|云初
文|云初
编辑|云初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两位皇帝都躲在深宫几十年不上朝,结果嘉靖被夸“中兴之主”,万历却背上“怠政之君”的骂名。同样的躲政,不一样的结局,背后到底藏着什么?
嘉靖不露面,但权力不缺席
嘉靖不上朝,不是玩消失。他躲在后宫,是为了修道炼丹,是为了避开那些吵吵闹闹的朝臣,是为了过上自己理想中的“孤高皇帝”日子。但他从不放手政权。
从二十岁即位开始,嘉靖便与满朝文武斗法。刚登基,他就要给生父上尊号,硬生生逼得三朝老臣退位自杀,赢得“议礼之争”。不动刀枪,但胜负分明。之后更是把“权谋政治”玩得炉火纯青。
到了三十多岁,嘉靖彻底搬离紫禁城,不见大臣,不开早朝。没人见他,他也不见人。宫里守门的太监常年等不到召见,文官只能向小太监递折子。但每一道奏章,他全看。谁写得对,谁假公济私,他一清二楚。谁该升,谁该贬,全听他一句话。
展开剩余85%这期间,他重用张璁、夏言、严嵩等人,虽然争议不少,但朝政始终有主线,有节奏。大政方针掌握在他手里,皇权运行没一日断线。尤其严嵩在位时,虽被骂奸相,却确实在他手下维稳大局,经济照转,武将也听话。
朝鲜、云南、北疆都有人闹事,嘉靖的策略是“不出面,不撒手”。该打就打,该和就和。调兵遣将他全过问,封将重赏一样不少。他不上朝,并不代表他不干活,只是换了方式。
宫里,他在练丹,也在看书、改章、审文、管账。他和文武群臣之间隔着一堵墙,但那堵墙从来没挡住他手中的权力。人们甚至说:“宫门不开,天下照转。”
这种“闭门管朝政”的模式,在历史上少见。他做到了极端——不见臣下,也不丢权柄。权臣谁敢越界,他立刻收拾。文官谁敢狂言,他直接拉下台。即使数十年不上朝,他依旧让天下不乱,让臣下怕他,让老百姓吃得饱、打得赢。
这就是嘉靖的高明。他“消失”,是为了让皇权更强。他不上朝,但他不失控。
万历不出门,也不想管
再看万历,刚即位那几年,干得不赖。他接手的是张居正留下的铁血政权,各项改革正在推行。田亩清查、吏治整顿、赋税均平,政绩亮眼。张居正说干啥,万历都点头,一度出现“万历中兴”的局面。
问题就出在张居正死后。
一开始,万历还愿意管事,但很快就被文官们搞烦了。国本之争一闹就是十几年,文官逼他立太子,他不愿意;文官要求开朝见面,他不想动。天天争,天天弹劾,万历直接“摆烂”。
他不是夜里偷偷看折子,也不是暗中遥控。他是真的“佛了”。早朝不开,奏章不看,诏令不发,见人不理。文武大臣在外头吵成一锅粥,他一个也不接见。边疆有战事,户部要银子,刑部要人,没人拿得出决定。
慢慢地,大臣不等他批复了,干脆各管各的。政令下不来,调令拖半年。巡抚不服总督,总督不理兵部,大家各自为政。这时候的朝廷,像个没人指挥的戏台,群臣各演各的,皇帝躲在后台睡大觉。
而且最糟的是,万历开始沉迷金银、古玩、女色,大量搜刮民脂民膏。工部为他造陵寝、建宫殿,银子像水一样往里倒。为了养宫廷奢华,派税员下乡催收,百姓怨声载道。
三大征虽胜,但背后财政已空。辽东危机日重,朝廷无力再调兵买马。万历不吭声,也不出面。文官说话,他不回;宦官争权,他默认。时间一长,权力空转,士气涣散,政务失灵。到了明末崩溃的那天,很多人追溯原因,都说:“从万历不理政开始,一切就注定了。”
历史记得他的“怠政三十年”,也记得他的“六不”:不上朝、不发诏、不改年、不立储、不任相、不亲政。这不是“精致隐退”,这是“彻底断线”。
他不是控制朝政的“隐形皇帝”,而是让整个朝廷成了“失控政权”。
`两个皇帝,两个“缺席”的逻辑
嘉靖和万历,表面都不上朝,但“缺席”的逻辑完全不同。嘉靖是主动隔离,万历是被动躺平。嘉靖是制度操盘者,万历是制度逃避者。
从朝廷运转角度看,嘉靖退居内宫后,权力传导依然高效。他手握最高决策权,从不让宦官代劳,也不让文官插手。他是控制者,不是旁观者。奏章处理仍然严谨,甚至更集中。他躲在宫里,是为了排斥干扰,把事做得更顺。
而万历则彻底放弃指挥。国本之争闹得不可开交,他一言不发。大臣递了几十份奏章,他懒得理。前线打仗要粮要兵,他让兵部自己看着办。这个“缺席”的状态,不是战术退让,而是彻底怠政。
从结果上看,嘉靖时期政治虽然激烈,腐败问题也不少,但整体国家机器照常运行。他在位时间长,成功实现皇权强化,维护了中央集权,稳定了疆域。史书虽批其迷信好道,却难以否认他手腕老练、治理有章。
而万历时期,政令长期失效,东林党争无解,朝野关系彻底撕裂。辽东失控、财政枯竭、士风堕落,成了明末动荡的“预热场”。他不是让权,而是放权,放得让人心惶惶。
再从个人作风来看,嘉靖好道成癖,但生活简朴,对政务有强烈掌控欲。万历则逐渐沉溺于私生活与积财。宫廷大兴土木,修建寿陵几十年,花费巨资。他宠妃偏私,三十年不立太子。外廷动荡,他选择闭门不问。
这两个皇帝的“不上朝”,本质不同。一个是精算控制,一个是放任失控。外人看去,都像消极怠工,但体制内的人知道,哪个在推事向前,哪个在等它自己倒下。
谁在骂万历,谁在捧嘉靖?
那么问题来了:两人都不理政,凭什么嘉靖有“中兴”美誉,万历却成“明亡的起点”?这背后,其实不是他们做了什么,而是谁在说话。
明朝灭亡后,清代修《明史》。这部史书文臣主导,讲究儒家正统。嘉靖在位时虽用权严厉,但对儒臣始终留有制度容身之地。朝堂上该争就争,该打就打,帝王发威之后,该奖该罚依旧有章。
而万历让整个体制空转。文臣努力多年,皇帝不理一句;士人拼命上书,折子堆积成山无回应。清代文臣回看这个时代,气不过。谁在朝堂上被冷落,谁在史书里动笔。
于是史书里的嘉靖,是“不亲政而知政”,“远臣而不失控”;万历则是“怠政三十载”,“不理不问不改”。评论定了基调,后人跟着走。
文人的书写,也更容易给“能控制局面”的皇帝正面评价。嘉靖控制住了严嵩,也杀了夏言。他是政坛上的博弈高手,即使冷面,但让人敬畏。万历像是“放弃游戏”,让人无话可说。
更重要的是,“万历怠政”之后是明末崩溃,这给了历史定性一个天然逻辑:你不理政,朝代就完了。崇祯背锅?不如把源头推到万历,似乎逻辑更顺。
再看民间记忆。嘉靖时期,百姓还能记得“张居正理田赋”,还能说出“西北用兵得胜”。而万历时期,民间只记得税重、兵乱、官贪。国家还在,但希望不多了。
这种差别,被文人写进笔头,被百姓挂在口头,慢慢就成了舆论定型。一个“不出门但能治国”,一个“躺在宫里让人自生自灭”股票配资公司网站,结果评价自然天差地别。
发布于:北京市